当前位置:首页 > 新法速递<<正文

全国首部《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发布(全文)

来源:法律图书馆 作者: 时间:2016-04-12 14:40:00


全国首部《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发布(全文)



(原标题:全国首部《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发布)
央广网4月12日消息(记者孙莹)我国首部关于法院信息化的第三方评估报告《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今天发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国家智库报告”重要内容。






   报告文本


  向“智慧法院”转型升级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首次对全国3512个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整体评估。评估显示,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2.0版的要求,并快速向“智慧法院”转型升级迈进。


报告指出,全国法院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的顶层设计,结合各地具体情况,以开创的精神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人民法院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方向,并提出司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法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


评估报告指出,人民法院审判数据中心是全国法院司法工作的“心脏”,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人民法院已经将这一心脏打造成可以实时存储数据、及时处理的核心数据库。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数据集中管理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次实现了对全国法院司法信息资源的汇聚、管理、分析。平台的数据均来自各级人民法院的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在不影响既有软件使用习惯、不增加法官工作量的前提下,自动抓取、自动汇聚,将案件数据实时汇聚到平台集中管理。


截至2015年年底,数据集中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国3512个人民法院全部案件数据的集中管理和部分法院人事数据的融合;数据传输、更新和维护机制基本建立,98.4%的法院实现案件数据实时报送,全部法院的立案、分案、开庭、流程转换、结案等信息已实现每日更新,各省平均案件数据质量合格率提升到99.3%,法院全覆盖工作全面完成,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通过建立全自动数据更新、全过程数据核查、全方位数据反馈、高标准数据确认四项保障机制,集中完成两库数据差异的手工比对,突破实现两库数据的自动比对,实现案件数据全覆盖,圆满完成了2015年收结存数据确认。


报告指出,近年来,地方法院数据集中管理建设创新层出不穷。例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建成“信息球”立体运行模式,该平台可通过逻辑计算每天形成160万组数据分析图表,全面分析审判业务运行态势,为全市三级法院提供动态业务数据分析服务。2008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启动实施案件数据大集中工程,以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各设数据总中心、数据分中心和数据子中心为总体框架,形成互为备份、提供个性化管理应用的战略布局,完成了全省三级法院审判业务系统的数据集中。截至2015年下半年,数据中心已汇总全省1000万个案件的数据、200万余件案件的庭审录音录像、1800万册合计11.4亿页的电子档案资料,使司法管理质效上了一个新台阶。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了司法信息资源库。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成全市法院数据云中心,汇聚全市法院审判、政务、队伍等应用系统信息及其他关联数据,通过分析、对比、统计等方式进行深度挖掘、综合应用,为法院工作提供大数据智能分析、精准研判、动态监控管理等功能。截至2015年8月,完成档案、庭审、文书等专业资源库建设,“云中心”已汇聚案件197万余件、13万余个庭审音像资料、725万余册法律文书、546万余册档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吕艳滨发布报告


 司法审判执行工作进入发展“快车道”,司法质效显著提升


2015年,受经济下行、立案登记制改革、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出台和行政诉讼法修改等因素影响,全国法院新收案件数量迅速增长。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依托数据系统,加强对审判运行态势的研判,适时通报工作情况,强化跟踪督促,并根据各审判业务部门工作量分流案件,均衡办案任务。


评估报告显示,近年来,不少地方法院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建成了工作质效评估系统。如北京法院成立了专门的审判管理办公室,承担信息收集、问题研判、决策建议参考、流程监控等10项工作职责,通过定期收集、分析和发布反映案件审判质效的评估数据,定期编发审判管理通报,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建立四级、35项指标组成的覆盖各法院、各审判业务庭、各法官和全部案件的审判质量考核体系,让全市各院、各庭、各法官都主动围绕指标找问题,并积极采取对策。


浙江法院依靠信息化技术建立了全省法院审判、执行两个质量效率评估体系,经数据中心自动采集运算全程同步即时录入的案件信息,在全国各省区率先自动实时生成26项办案评估指标,让各级人民法院看清本院办案工作的强项和弱项,看清自身各项工作在全省法院所处的位置和差距,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化办案管理水平。


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依托“网上办案系统”,自主设计研发了“审判管理综合系统软件”,该软件不仅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量化法官的审判工作业绩,管理者通过数据对审判资源进行结构性调整,优化配置审判资源,还能够为院庭长行使审判管理权和审判监督权提供平台,改变了法院内部传统的管理方式。


上海法院开发了“法官办案智能辅助”“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移动智能终端办案APP”“法律文书自动生成”和“办公办案一键通”等35个系统,实现了法官办案智能化。2015年,上海全市法院全年共受理各类案件62.29万件,审结61.45万件,在全市法院受理案件上升13.2%的情况下,审结率实现了大幅上升,同比上升了12.7%。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林致辞


  以信息化为抓手,实现与公众“微”距离


报告指出,近年来,人民法院信息化立足于司法便民服务,取得了“多点式”、“跨越式”的进步。截至2015年11月,地方法院建设诉讼服务中心1740个,开通诉讼服务网841个。不少地方通过诉讼服务网可以实现网上立案、案件查询、电子送达、网上阅卷、监督建议等功能,当事人可以在线提交各种材料,诉讼参与人可以登录查询案件进展信息。诉讼服务网还以短信、微信、微博等方式及时向案件当事人、代理人和辩护人推送案件的流程节点信息。法院信息化的发展搭建起了法院、法官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向群众提供质量高、花费少的诉讼服务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特别是减轻了偏远地区当事人往返法院的讼累,尽量做到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少受累。


评估报告指出,人民法院信息化以大力推进建设12368平台为抓手,着力解决当事人普遍反应的法官人难见、门难进的实际困难。全国25个高级人民法院开通辖区法院12368诉讼服务系统,通过电话语音形式为当事人提供司法服务,其后又延伸到为公众提供诸如咨询等服务。12368诉讼服务平台是集诉讼咨询、案件查询、信访投诉、联系法官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诉讼便民服务平台。12368诉讼服务平台的建成,在缓解法官的压力、帮助诉讼人了解案件进程、为公众提供司法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浙江省的12368司法服务热线集诉讼咨询、案件查询、信访投诉、联系法官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实行全省三级法院“一号对外、分级部署、各院联动、限时办理”的工作机制。法院有专门的热线坐席员,负责接听处理人民群众的来电。


评估报告显示,人民法院通过信息化还畅通了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渠道。涉法涉诉信访在信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了方便公众表达意见,2014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了网上申诉信访平台,受理属于依法处理的案件,包括当事人对刑事、行政、国家赔偿案件的生效判决、裁定、决定不服,已向高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且高级人民法院已作出书面复查(审查)或再审结论的案件,以及请求督促执行法院尽快执行的、请求纠正执行行为的申诉信访案件。平台采取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答复的模式,当事人填写申诉信访信息,提交相应材料,完成网上申诉信访。提交成功后,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申诉信访办理进程和反馈结果。


评估报告显示,人民法院法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随着法院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升,各级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采取打造流动法庭车方式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流动法庭车是法院专门为人民法庭定的制巡回审判用车,其本质上是一个具有移动性、配有高科技装备的数字法庭,目的是方便边远地区公众诉讼、就地开庭审理、调解邻里纠纷、接受法律咨询、开展法制宣传。流动法庭车极大地拓展了法庭工作空间,延伸了司法治理的杠杆。流动法庭车配置有:警灯警报及音响宣传系统;电源系统,提供外接式电接口、UPS不间断电源、车载逆变电源,保证了法庭审判车不会因为供电不足而影响审判工作的正常进行;现场录像的录取和传送系统;审判工作桌;等等。


评估报告认为,法院信息化建设缩短了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新媒体是近年来法院创新公众沟通的新方式和新渠道。各地法院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即时互动、实时参与的优势,使当事人和法院之间实现即时互动,按需获取信息,随时参与沟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司法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节约司法成本,人民群众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实现法院与公众“微”距离。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徐建峰致辞


  信息化助力审判能力现代化,破解工作障碍难题


评估报告指出,高度重视法院的科技信息化,以推动审判执行工作,已经成为全国各级法院的共识。近年来各地法院大力加强科技法庭建设,实行庭审活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并以数据形式集中存储、定期备份、长期或按要求时限保存。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法院建成科技法庭近1.8万个。各级人民法院使用科技法庭,通过多媒体证据展示、质证留痕、庭审笔录等技术手段,强化庭审举证、质证、认证等过程,实现诉讼证据举证在法庭、诉辩意见发表在法庭、是非曲直辨明在法庭、案件事实查清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确保庭审不走过场。实时记录的庭审音视频还为案件合议、审委会讨论、上诉审再现庭审实况,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观摩关注案件提供支持和保障。


法院积极建设远程庭审、远程提讯系统,节约司法成本和诉讼成本。远程庭审、远程提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不断深化创新。截至2015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建成10套,地方法院建成2154套远程提讯系统,实现最高人民法院与各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绝大部分基层人民法院以及部分看守所的远程提讯。远程庭审是司法便民的重要创新举措,避免了当事人的奔波之苦,减轻当事人讼累,同时缩短审判周期,提高审判效率,降低司法成本。


电子签章破解“盖章难”。每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平均需要制作十余份各类法律文书。而设立于乡镇的人民法庭一般离基层人民法院有十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的路途,一直以来存在“盖章难”问题。人民法庭的法律文书必须由法庭派专人、专车前往法院盖章,当事人需要按指定通知时间到法庭领取。这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当事人负担,而且影响了办案效率。依靠信息技术,使用电子签章,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急需解决的“盖章难”问题。使用电子签章,调解和撤诉后即送达调解书和裁定书。当庭宣判的案件,裁判文书“立等可取”,显著提高了办案效率,减少当事人往返法庭的诉累,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法院成果


  以信息化司法公开,实现公开零距离、无死角


评估报告显示,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向当事人及代理人及时推送关键信息:一是法院、人员基本信息以及立案条件、诉讼费收取标准;二是立案相关的案件名称、案号、立案日期、管辖权异议、财产保全、先予执行信息;三是庭审人员相关的合议庭成员、书记员、办公电话、法官等级等信息;四是庭审相关的传票、开庭公告、听证、庭审笔录、询问笔录等信息;五是评估鉴定类的相关信息,如中介机构名称等;六是审判指导类相关信息,如指导性案例、参考性案例等信息;七是裁判相关信息,如裁判文书开始送达时间、完成送达时间、送达方式等信息;八是裁判文书公开类信息,如裁判文书、公布时间、查询方式等信息。截至2016年2月20日,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平台共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开庭公告2520个、审判信息项目25.8万个,总访问量为88.85万次,成功推送短信27387条。


评估报告指出,执行公开是法院司法公开的重要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建成“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向当事人和公众公开与执行案件有关的各类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和当事人的监督。执行当事人可以凭证件号码和密码从“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获取执行立案、执行人员、执行程序变更、执行措施、执行财产处置、执行裁决、执行结案、执行款项分配、暂缓执行、中止执行、终结执行等信息。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执行案件的立案标准、执行财产处置、拍卖公告等信息。截至2015年年底,有3766万余人次通过该平台查询执行案件信息。


评估报告指出,推进裁判文书集中公开,有效解决了以往裁判文书公开渠道单一,裁判文书难找的问题。201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开通“中国裁判文书网”,集中统一发布全国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该裁判文书数据库成为司法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年底,为了提升网站友好性,最高人民法院对“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了优化改版,增设了一键智能查询、关联文书查询、个性化服务等功能,开设了少数民族语言文书公开板块。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陆续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向社会公布。截至2016年2月29日,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公布生效裁判文书1570.7万余篇,每天新增4万余篇,其中包含维吾尔语、蒙古语、藏语、朝鲜语、哈萨克语5种民族语言的裁判文书,总访问量达4.78亿人次,日均访问量达58万人次。裁判文书上网实现了“全国所有法院、所有案件类型全覆盖”。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人民法院攻坚克难的首要利器


2016年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了“国家智库报告”《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这是全国首部关于法院信息化的第三方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指出,执行工作是法院的重要工作,是落实生效法律文书所规定的权利义务的重要一环,是当事人权益得到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也关系到司法裁判的权威,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判决难以实现,“执行难”对司法权威造成较大的损害。为了解决执行难的问题,近年来,全国法院建立了执行信息应用系统,如执行指挥系统、执行信息管理系统、失信人惩戒措施等,覆盖了核心执行业务的流程。


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建成覆盖全国的法院执行指挥系统,实现了全国四级法院间的执行网络纵向互联,同时还与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商业银行总行网络横向对接。通过该系统具有网络查控、信息公开、信用惩戒、远程指挥、监督管理和决策分析六大功能。通过网络查控,实现对被执行人在全国3000多个银行网点的存款信息的查询,效率大大提高。通过查询执行指挥系统,被执行人有多少财产,是否隐瞒拒不执行,“一键了然”。全国四级法院的执行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对债务人身份和财产信息进行查询和控制。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还在网上公布了被执行人失信“黑名单”,有力震慑了失信行为。


评估报告指出,借助信息化手段,执行法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风险也随之增加。为了防止“公权力滥用”和避免公民隐私泄露,法院建立多项制度保障机制。例如,法院的协助执行函件必须经过法院和银行双重审核,确保查控符合法律规定;查控所获取的信息也仅限于法院执行使用;执行指挥系统还实现了“全程留痕”,法官是否积极查控,有无不当行为,系统都会自动记录和提醒等。


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开通“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在微博、微信开设“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与人民网联合推出“失信被执行人排行榜”,扩大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传播范围,形成强大的信用惩戒威慑,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截至2016年2月29日,公布失信被执行人302万人,失信信息查询4011万人次。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限制出境、乘坐飞机、贷款置业等联合信用惩戒,民航限制购票388万余人次,铁路限制购票78万人次,联合信用惩戒的部门和行业已由初期的中航信、中铁总公司等8家扩展到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19个部门,惩戒的范围从现实的社会活动扩展到网络虚拟空间。


法院公开平台仍有分散重复,有待顶层设计整合统一


评估报告显示,法院公开平台建设分散重复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为了推动司法信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公开,最高人民法院建有多个专项信息公开平台,地方法院平台建设也相当复杂,平台之间功能交叉、叠加。以法院政务网站建设为例,不少法院还在政务网站之外开通了司法公开平台、诉讼服务网。不少法院在政务网站之外建立新的司法公开平台。2014年以后,各地法院纷纷建立网上诉讼平台或司法服务网,有的司法服务网建在商业网站下,公众很难从网址上判断其是否是法院的官方信息。


由于功能上的交叉重叠,同一项司法信息,需要上传到不同的平台,不仅增加信息公开的成本,也不利于公众快速查询信息。此外,政务网站与专项平台缺乏整合,全国专项司法平台林立,地方与全国平台的链接也不理想。


评估报告建议,针对法院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统筹规划较为薄弱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需要在发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管理机制和科技创新等顶层设计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各级地方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的法院信息化体系,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评估报告对下一步法院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如下具体建议:


一是以信息化服务审判执行。依靠信息网络系统、诉讼服务平台,让信息化成为网上办公、网上立案、网上办案、网上查询、网上申诉的重要载体,使法官办案更加方便、高效。以提升审判质效、保障公正司法为目的,通过审判业务、执行业务、申诉信访、审判管理和审判支持等信息化建设,为广大法官和干警提供“使用便捷化、业务协同化、服务智能化”的审判执行应用,促进提升审判执行和审判支持服务能力。


二是以信息化服务司法管理。以“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理念为指导,积极将信息化运用拓展到行政事务、档案管理、人事管理、纪检监察、财务管理和后勤装备等管理领域,为各级领导及内外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集中化、流程可视化、管理精细化”的辅助管理手段,切实提高司法决策和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是以信息化满足人民群众需求。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各项工作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使当事人参加诉讼更加便利,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以“互联网+”行动计划益民服务要求为驱动,通过司法公开、诉讼服务、法治宣传、监督建议等信息化渠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司法公开日常化、诉讼服务一体化、法治宣传多样化”的司法服务。依靠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和人民法院新媒体,建立便捷沟通渠道,使信息更加真实、对称,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及时互动,掌握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使司法的“总供给”和群众的“总需求”实现基本平衡,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

免责声明:
商丘明律网66ls.cn)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客服QQ591480986 更多联系 

=================================


分享到: